香港法治报窑变黄山,千年瓷都,梁鉴赏内容图
https://www.newspaperhk.cn/Pics/2025/8/c202508080bba38f915ef408289c5fbc9249b0ce2.jpg
景德镇老柴窑的窑门缓缓开启,热浪裹挟着特殊的釉香扑面而来。谢古道凝视着窑中央那个 "黄山之春" 瓷瓶,青蓝釉色间忽然漫出一缕金红,如晨光刺破黄山云海 —— 这是窑火与釉料对话的瞬间,更是千年文化基因在瓷土上的苏醒。梁昱鉴赏逸品"窑变黄山" 从来不是简单的山水复刻,而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传统的坚守、对创新的执着,在方寸瓷间的集中绽放。-香港法治报,法治报,香港法治網,香港新闻,法制网,法治网
http://zj.newspaperhk.cn/ysmdm/detail/672.html
您的位置: 首页 > 鉴宝收藏 > 详情

窑变黄山:千年瓷都泥与火的文化密码

2025年08月08日 00:20:39  来源:香港法治报 本报记者:卢国良   浏览量:69126

【本报讯】记者卢国良:景德镇老柴窑的窑门缓缓开启,热浪裹挟着特殊的釉香扑面而来。谢古道凝视着窑中央那个 "黄山之春" 瓷瓶,青蓝釉色间忽然漫出一缕金红,如晨光刺破黄山云海 —— 这是窑火与釉料对话的瞬间,更是千年文化基因在瓷土上的苏醒。梁昱鉴赏逸品"窑变黄山" 从来不是简单的山水复刻,而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传统的坚守、对创新的执着,在方寸瓷间的集中绽放。

 

釉色里的山水精神:从《林泉高致》到瓷上黄山

在梁昱鉴赏展厅里,北宋郭熙的《林泉高致》与刚出窑的 "黄山之春" 隔着时空相望。画册里 "山有三远:自山下而仰山巅,谓之高远;自山前而窥山后,谓之深远;自近山而望远山,谓之平远" 的字句,在瓷器上化作流动的釉色:"高远" 是浓如泼墨的 "霁蓝" 釉堆叠出的天都峰剪影,"深远" 是淡若轻烟的 "月白" 釉晕染的山涧云雾,"平远" 则是一抹 "蜜蜡黄" 铺就的山脚春色。

这种默契并非偶然。中国山水画从诞生起就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摹写,而是 "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" 的精神寄托。当谢古道将宋元山水的 "逸品" 风骨融入高温颜色釉创作时,他实则延续了文人画家 "以山水比德" 的文化传统。瓷瓶上那簇顽强伸展的 "火焰红" 釉,恰似黄山松 "顶风傲雪" 的品格;釉面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路,暗合着 "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" 的君子之道。

更令人称奇的是窑变带来的 "写意" 之妙。传统水墨画以 "墨分五色" 表现山水层次,而 "黄山之春" 中,仅一种 "青金蓝" 釉就在窑火中幻化出深青、碧蓝、紫灰等七种色阶,比笔墨更丰富的色彩变化,将黄山 "移步换景" 的奇趣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 "以釉代墨"" 以火代笔 " 的创作,让山水精神在陶瓷这一古老载体上获得了新的表达。

 

窑火中的文明对话:从御窑贡品到文化使者

案头一方清代 "窑变釉贯耳瓶" 残片,釉色如晚霞映江,与 "黄山之春" 的绚烂形成跨越三百年的呼应。这种呼应里藏着高温颜色釉的文化基因 —— 从唐代越窑 "千峰翠色" 的青瓷,到宋代汝窑 "雨过天青" 的雅韵;从元代 "枢府瓷" 的卵白庄重,到明清御窑 "三阳开泰" 的吉祥寓意,颜色釉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。

古代只有皇帝御派督陶官掌握的釉料秘方,如今在谢古道手中成为表现黄山的 "颜料",这本身就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与革新。他在 "黄山之春" 中创新性使用的 "复色结晶釉",其工艺源头可追溯至宋代吉州窑的 "天目釉",但通过现代窑炉技术的精准控制,那些星星点点的结晶不再是随机的装饰,而化作黄山星空下的萤火虫,赋予传统技艺当代审美的生命力。

这种革新让 "窑变黄山" 具备了文化使者的特质。正如高温颜色釉如今常作为国宾瓷赠予外国政要,"黄山之春" 所展现的,不仅是中国陶瓷的工艺巅峰,更是中国人 "天人合一" 的哲学观 —— 釉料在窑火中自由流动却不逾矩,正如人类在自然中活动却懂得敬畏;每一件作品的独一无二,恰如中华文明尊重差异、包容多样的胸怀。当外国友人凝视瓷板上变幻的釉色时,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黄山的奇景,更是一个文明与自然相处的智慧。

 

 

传承里的创新密码:从 "守正" 到 "出新" 的文化自觉

谢古道常说:"不敢离传统太远,是怕丢了根;不敢太像传统,是怕失了魂。" 这句话道破了 "窑变黄山" 的文化内核 —— 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传承。

为了捕捉黄山云雾的流动感,他曾对着黄宾虹的山水画临摹三年,悟得 "五笔七墨" 的精髓,再将这种笔墨意趣转化为瓷上的 "泼釉"" 吹釉 "技法:大笔泼洒的" 郎红 "釉如写意山水的" 劈斧皴 ",细腻吹施的" 豆青 "釉似工笔山水的" 雨点皴 "。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法移植,而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。

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将张大千泼彩与窑变结合的尝试。当泼洒的釉料在瓷板上自由交融,经窑火淬炼后形成的色块与线条,既有中国画的写意灵动,又有西方抽象艺术的视觉张力。"黄山之春" 中那片横跨画面的紫蓝釉带,远看如云海翻涌,近观却似抽象的色彩交响,这种 "中西合璧" 的表达,恰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—— 不拒众流,方为江海。

 

夕阳西下,"黄山之春" 的釉面在余晖中变幻出温润的光泽。这方瓷板上,有宋代影青瓷的 "冰肌玉骨",有明清官窑的 "雍容华贵",更有当代艺术的 "自由奔放"。它是梁昱鉴赏的精品之作,更是一个文明用窑火写下的诗篇 —— 关于黄山,关于传承,关于在时光长河中永远鲜活的文化生命力。当人们站在这些瓷画前,看见的不仅是山水之美,更是一个民族深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,在窑变的绚烂中,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编辑:卢国良

  • 相关新闻
窑变黄山
千年瓷都